后现代“歌曲”

2008年2 月13日 / 龙哥见解 / 没有评论 / 2,352次

还是公交车,似乎公交车一直是我一个写不完的话题。以前在公交车城市 T 频道上看到了很多现在“流行”的mtv,诸如“老子说”、“鹊桥会”、以及今天看到的新歌“姑娘”,排行榜上有名且前名。
还记得当初听到“鹊桥会”时候的感觉,那时候记得不错的名字,应该是一个古典优雅的曲调,但是出乎意料的歌词如口水,只是那句“树上的鸟儿成双对”好像还是原味的感觉,可惜啊,其他的入不了耳。而今天,我本来是不大关注那些所谓的歌曲排名或者歌曲的,但是当我听到“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”时候,觉得怎么会突然有这么老的歌曲上榜了呢?,但是后面的突然变了调,又一大串口水话一派而来,当时我笑了笑,一种伤心和担心的笑。
现在似乎历史人物和事件越来越受到了“歌手”们的青睐,而那些“歌曲”因此也越来越受到了“歌迷”的青睐,什么“曹操”、“孔子”之类的,其实历史人物多的是,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,风云人物不尽其数,也够现在的这些歌手吟唱的了啊,但是我害怕一旦某一天应该有的人物都被套进了这些流行的“歌曲”后,孙中山、毛泽东、邓小平等近来和现代值得尊敬的人物是否也不能幸免呢?
一首歌曲,特别是一首好的歌曲,不仅要在乎它的歌,而且更在乎它的曲。歌为之唱,唱需词,词需精,精需境,而境来于曲,曲为之调,调为精髓。一首歌曲,往往要追求曲词相辅相成,意境同步同感。历来都有谱曲填词之说,谱前填词后,词乃曲所映衬,辅助。一曲“二泉映月”,一曲没有歌词的曲子,在阿炳黑暗的世界里,却跟着他和他陈旧的二胡在大江南北幽咽地流浪。
但是很多歌手,我不知道他们的歌曲(某些歌曲)是唱给自个儿听的呢?还是唱给谁听的,是在一种成名或者欲成名的宣泄呢?还是在自我水平的展示。我三年前就有写过一篇《当代歌手的困境》,里面我说道:“很多歌手都选择了退出,因为很多的他们改变不了自己的风格,一种艺术的风格,我知道他们是爱着那份职业的,但是他们只能叹自己不及层出不尽的“后人”。”。
余秋雨老师说过的,后现代文化也是在摸索着文化的去处,在这之中不免会有些偏移,但是大势所向是很难改变的,中国目前的文化正是处于这种蹒跚的境地。所以我但愿上面这些歌曲现象只是文化里的偏移,哪怕是任何一种偏移,只要不要是大势所向就可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