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·苏轼

2006年9 月21日 / 文学转载 / 2条 / 3,453次

央视国际 www.cctv.com  2006年09月05日 18:02 来源:CCTV.com

水光潋滟晴方好,

山色空蒙雨亦奇。

欲把西湖比西子,

淡妆浓抹总相宜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点评

苏轼一生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,他对杭州这个城市非常地喜爱,可以说他是把杭州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。苏轼凡是写到西湖、写到杭州的这些诗词,都特别地用心,因此也写得特别好。我们今天讲的这首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就是苏轼所写的杭州诗里面最有名的一篇。

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”“潋滟”两个字是形容波光荡漾的样子;而“空蒙”这两个字是形容烟雨迷蒙的样子。这两个词在古代汉语当中都是属于连绵词当中的叠韵词,两个词的韵是一样的。那么这种叠韵词是不可以拆开来理解的。往往用在诗歌里面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上面的美感。

第三句“欲把西湖比西子”,对于美丽的西湖,我想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比方,当然也可以把它比作西子这样的美女。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想过中国古代也有很多的美女,为什么苏轼在这首诗当中把西湖比作西子、比作西施,而没有比作其他的美女。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西施本人的地理的背景。我们知道西施是春秋时候的越国人。那时候吴国跟越国在打仗结果越国打败了,那么越王勾践要向吴王夫差求和,为了达到求和的目的,他就把越国的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夫差。这样子越王勾践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,最后终于复国,打败了吴国。在越国胜利之后,西施跟着越国的一个大臣叫做范蠡的,两个人是漫游五湖而去,最后不知所踪。那也就是说,西施她是跟西湖这个地方、跟越国这个大的地理背景是相关的。

第二个方面的原因,我想是这首诗本身的地理的背景。要知道这首诗是在西湖孤山南边的一个叫做“水仙王庙”的地方写的。这个庙祭祀的是伍子胥。伍子胥当年劝阻吴王夫差不要允许越王勾践求和,结果吴王夫差没有听他的,反而听信了小人的谗言,最后伍子胥被迫自杀。他死了之后,人们把他供奉为潮水之神、潮神,西湖这边还专门给他立了这个庙,在孤山的南麓。当时苏轼跟杭州知州陈襄等人就是在这里喝酒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,当时喝酒的时候,宾主之间很有可能就会谈到伍子胥。因为谈到伍子胥,也就很有可能提到西施。这样子,当写诗的时候,要把西湖比喻作一个美女的话,很自然的也就会比喻到西施的身上。

而第三个方面的原因,我想是因为西湖的名字。西湖,跟西施本身也许不妨攀个本家。这样把西湖比作西施,我认为也是非常顺理成章的,也是非常恰当的。

这首诗虽然说只有四句,寥寥28个字,非常的简短,但是它写出来之后,却成了描写西湖甚至也是描写杭州的一首最有名的诗。当人们提到西湖、提到杭州,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诗。这首诗也使西湖从此获得了“西子湖”这样一个美称。但是很遗憾的是,我们平常在读这首诗的时候,或者说大部分的选本在选这首诗的时候,往往都只选了第二首——其实这组诗是有两首的。

这组诗的第一首是这样写的:“朝曦迎客艳重岗,晚雨留人入醉乡。此意自佳君不会,一杯当属水仙王。”这头两句也是说,早上出来的时候天气晴好,可是到了傍晚的时候下起雨来。宾主们一直在喝酒。这种先晴后雨,气候虽然变幻,在苏轼看来其实没有什么不好。晴天固然好,下雨也没什么不好,这层意思在第一首当中已经提到了。

而这第二首其实是接着第一首来的,所以第二首的前两句就说到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”。面对自然界的风雨阴晴,苏轼表达出来一种坦然、旷达、一种乐观的情怀。其实苏轼这个人,他不仅面对自然界的风雨阴晴、气候变化是这样,对于人生他也是这样。大自然阴晴不定、变幻莫测,其实人生也充满了这种不测风云、旦夕祸福。只有保持一种旷达的、开阔的胸襟,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情,以不变应万变,才能够从阴晴不定、风雨莫测当中体会自然山水之美,才能够随时发现山水的美、自然的美,随时得到自然界的馈赠,或者说随时发现人生的一种美。这也是苏轼能够随时随地的自得其乐、发现生命的意义、享受生命的这样一种胸怀的表现。这也正是这首山水小诗给予我们的一点人生的启迪吧。

责编:晓宇


《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·苏轼》有2 条评论

  1. 游客说道:

    展开背景,使鉴赏披情入理固是好事,但两首诗虽有关联,主题各一.既然诗歌各有主题,欣赏文字亦应承题发端,而不必离题太远.人家说你罗嗦,确是不枉.
    不过未由意境入手,却以词语探微,倒是别开生面,不愧是教授的思维方式,什么时候也不忘考据一番,哈哈哈~~~~~~~
    胡说一气,万望不要失了锐气.

  2. 游客说道:

    不错,就是有点罗索


提交评论